文登审计:最美是人间四月天 | ||||
|
||||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歌曲《上春山》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生机与希望。从林徽因的文学诗歌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再到韩磊等歌手为四月创作的歌曲,再到《上春山》等融合古诗词的流行音乐,四月成为文艺表达的核心意象。社交媒体中“灯与河川,四月人间”等诗意文案的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符号的意义,使传统文化符号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广大青年干部作为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需以文化符号为纽带,通过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激活文化共鸣,推动文化消费升级。 激活文化记忆,唤醒文化情感共鸣。四月常被赋予成情感疗愈的时节,文艺青年在洱海边骑行感受“清新治愈”,都市白领通过晨跑、野餐重拾生活节奏,林徽因笔下“雪化后那片鹅黄”的柔嫩喜悦,在当代演变为“放慢脚步,回头看看初心”的生活哲学。王心凌用一首承载着校园回忆的《爱你》,瞬间激活“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哪吒2》将传统孝道转化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精神,用现代技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引发情感共鸣。青年干部需通过文化情感共鸣,强化青年人对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驱动文化消费,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文案作为文化符号,被应用于文创产品中,实现文化符号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例如,苏州等城市以“江南水乡+灯影”为卖点打造夜游经济,使“灯与河川”成为地方文化品牌的视觉标识。许多地区以“中华诗词”“中华服饰”等符号为载体,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例如贵州苗绣合作社与设计师品牌合作,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高端定制元素,既保护技艺传承,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青年干部要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和表达形式,让文化“活”起来,推动文化产业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文化创新,激发文化艺术生命力。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长安三万里》以48首唐诗串联叙事,用粒子特效具象化“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故宫“数字敦煌”项目通过3D建模复原莫高窟,打造虚实交融的体验;三星堆VR考古让观众亲临发掘现场,技术成为文化遗产“新生”的催化剂。山东博物馆通过3D建模复原明代服饰,观众可通过触控屏幕体验“虚拟试穿”,数字技术使历史服饰在光影中流动重生。无论是唐诗叙事、VR考古,还是博物馆服饰场景的复原,均需在“守本”与“开新”间寻找平衡,唯有让文化DNA持续流动于现代生活的血脉中,方能实现记忆的永恒性与情感的共通性。青年干部面对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需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笔”书写时代新篇,唯有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方能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永恒纽带。王晶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