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废物回收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
|
||||
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子产品快速增长期购买的大批家电设备使用寿命逐渐到期,手机、电脑、家电等电子产品普及和更新换代加快等原因,近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产生量迅速增加。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更好满足存量消费品更新换代需求。可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消费者却面临“家电回收难”的困境。 一、回收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废旧家电回收渠道不畅通。据联合国发布的第四次全球电子废物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电子废物产生量达到6200万吨,比2010年增长了82%,但回收速度仅为产生速度的五分之一。目前市场上缺乏便捷、高效的回收渠道,许多居民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处理方式缺乏了解,难以将废旧家电安全、环保地交付给专业回收企业,其中体积大、搬运不便的冰箱等家电回收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即使免费也无人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恩碧教授提出“家电回收的不便利性,使得许多家庭在设备超期的情况下继续使用,不仅增加安全隐患,还可能因家电中的有害物质,在不当处理时对环境、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是去向不明有翻新回流、隐私泄露等隐患。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再利用等环节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虽然大部分废旧家电被拆解回收利用,但部分废旧电器或零件翻新后可重新使用,如电动车的电瓶等,这些零部件回收后去向哪里,如何利用很难检测,存在被不法商家翻新后,以旧充新,重新返回市场的隐患,媒体报道的2023年韶关居民网购二手冰箱引发火灾的案例犹在眼前。携带个人重要数据的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回收更需引起重视,央视网记者曾调查发现,在处理废旧手机时,只有正规企业按照流程操作才能做到深度清除数据,但其受限于经营成本等因素,回收价格远不及“小作坊”,进而给不法分子窃取个人信息留出空间。 三是相关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未能及时配套。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95家正规处理企业共回收处理废电器近7600万台(套),产出约37万吨废塑料、52万吨废铜铁铝及其合金等,全国废电器规范回收利用态势持续回升向好。但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电子废物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四机一脑”(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脑),由废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组成的“新三样”固废也逐渐占据废品市场,但现行制度中,对于新增的手机、打印机等品类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相关部门也未针对“新三样”固废制定相应的污物控制技术规范。 二、对策建议 一是健全废旧家电回收网络。设立社区回收点、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子废物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将废旧家电交给专业的回收企业。鼓励有能力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回收、拆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回收成本,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回收服务的同时,更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加强回收企业及家电市场管理。通过制定统一的回收标准,规范企业的回收行为,确保废旧家电得到安全、环保的处理。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应逐渐完善对家电销售市场的管理,通过定期对拆解企业拆解的零部件去向进行抽查、对家电销售企业产品抽检等方式,对违法翻新销售等行为进行监督,一经发现坚决重罚。 三是确保相关制度规范与时俱进。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完善相应政策及配套措施,在规范电子废物回收利用行业行为的同时,也能充分调动消费者和企业的双重积极性,确保回收企业从中看到实际利益,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谷月、王丹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