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的现存问题与优化对策
发布日期:2025-09-23 09:3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引言

应急储备物资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其管理效率直接决定救援效率与民生保障力度。近年来,部分地区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暴露出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与监管情况,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症结,并提出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的优化对策,旨在提升区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一、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储备规划不科学,供需适配性差

一方面,非必备应急物资采购及管理存在漏洞,采购物资前未综合考量本地区历年灾害发生特点,也未对物资品类和数量开展前期需求评估,导致部分物资采购后长期闲置,造成资金与仓储空间的双重浪费。另一方面,储备布局不合理问题突出,储备点多集中于城区,乡村及灾害高发且交通不便区域的储备点覆盖率偏低。在基层物资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向镇街划转帐篷等应急物资时,未充分考量各地区自然灾害风险、安全隐患实际及交通便利程度,未对多灾易灾或交通不便的镇街进行前置储备,最终导致灾害风险高的地区物资紧缺,风险低的地区物资大量闲置,无法发挥应急物资的最大效益。

(二)质量监管缺位,物资可靠性不足

应急管理部门在采购物资时,虽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部门出具的质量检测报告,但未对报告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埋下多重安全隐患。审计发现,部分检测报告出具时间与采购时间间隔长达5年,超过物资质量保证期限,无法真实反映入库物资质量;部分合同中明确要求检测的项目,如帐篷防水等级、救生衣浮力标准等,实际并未开展检测;部分检测报告的检测结果与合同约定标准不符,既未要求供应商说明原因,也未进行物资调换,致使部分入库物资存在质量隐患,直接影响使用安全。

(三)日常管理不规范,台账与审批混乱

部分物资的借用、划拨审批手续不完整,出入库台账登记信息缺失,无法实时呈现同类物资的入库数量、出库去向、结存状况、借用归还状态及保质期等关键信息;部分物资验收、入库登记不及时,到库数周后仍未录入台账,且存在物资名称登记错误的问题,导致后续调配时难以快速、准确查找所需物资。

(四)调配效率低下,协同联动不足

突发事件发生后,物资调配响应迟缓、各环节衔接不畅。部分地区的应急物资调配预案缺乏实操性,仅停留在宽泛的原则性规定层面,未详细明确调配流程、责任主体及运输保障方案,导致灾害发生时只能临时决策,延误救援黄金时间。部门间协同存在壁垒,应急、交通、物流等部门在物资运输环节缺乏提前沟通与联动,进一步延长物资送达时间。

二、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科学规划储备体系,提升供需匹配度

一是完善物资采购评估机制。针对非必备应急物资,建立“灾害风险—需求评估—采购审批”全流程管理体系,结合本地区历年灾害特点,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采购评审,精准确定非必备物资采购品类与数量;同时,建立非必备物资动态调整清单,每半年依据灾害预警趋势与物资使用情况更新清单内容,确保储备与实际需求高度适配。二是优化储备布局与分配方式。在乡村、灾害高发区域增设小型储备点,构建“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基层储备点”的分级储备网络;针对基层物资分配,充分考量各地区自然灾害特点、安全隐患实际及交通便利程度,向多灾易灾或交通不便的镇街前置储备救生设备、应急通信设备等物资,提升调配时效,确保关键时刻物资调得出、运得快、用得上。

(二)强化质量监管,筑牢物资安全防线

构建“报告核验—现场抽检—责任追溯”全链条监管机制,在物资入库环节,严格依据采购合同和质检报告办理入库手续:核对检测报告出具时间,确保报告时效性;逐一核查报告中检测项目与合同约定的一致性,对未检测项目责令供应商补充检测;针对检测结果与合同标准不符的物资,要求供应商出具书面说明,未整改合格的坚决不予入库。建立常态化抽检制度,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质量抽查,将检测结果作为供应商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多次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列入黑名单,从源头上保障物资质量,避免财政资金浪费。

(三)规范管理流程,确保账实相符

一是健全审批与交接制度,明确物资借用、划拨需履行“申请—审核—审批”三级手续,审批人对手续完整性承担责任,杜绝审批日期倒置现象;出借物资单需加盖接收单位公章,留存交接双方签字记录,明确责任归属。二是优化台账管理,设计标准化出入库台账模板,涵盖物资名称、规格、数量、入库时间、出库去向、保质期、结存数量、借用归还情况等关键信息;要求物资到库后尽快完成验收与入库登记,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每月定期核对台账与实物,及时修正偏差,确保账实相符。三是建立日常巡检制度,每月检查物资存储环境与保质期,及时清理损坏、过期物资并做好记录,保障库存物资状态良好。

(四)优化调配流程,强化协同联动

一是细化物资调配实操方案,明确调配流程、责任部门与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应急、交通、镇街等多部门开展调配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二是制定差异化物资分配计划,向多灾易灾或交通不便的镇街前置储备应急物资;同时,建立应急物资动态调配机制,根据各镇街物资使用情况和库存变化,及时调整物资分配方案,确保应急物资在区域间合理配置、高效利用。

结语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完善采购评估机制、强化质量监管、规范出入库流程、优化基层储备分配与部门协同,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应急储备物资管理中的突出难题,提升应急物资保障的精准性与效率,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调得出、运得快、用得上”,为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提供坚实支撑。乔晓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