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浅谈新背景下审计机关如何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发布日期:2025-09-02 09:5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政府投资项目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引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独立监督活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新时代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经济体检”和“免疫系统”作用。如何在这一复杂多变的新背景下,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效能,成为审计机关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核心价值

(一)、财政资金的“守护者”。通过审查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物资采购、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审计能有效揭露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巨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二)、政策落实的“督察员”。政府投资项目往往是宏观政策的重要载体。审计能监督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环保标准、土地管理要求等,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三)、投资绩效的“评估师”。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日益重视绩效维度。通过审查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建设管理的效率性、建成后运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审计促进提高公共投资整体效能,避免“形象工程”、“半拉子工程”。

(四)、风险隐患的“预警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超概算、工期延误、质量缺陷、债务风险、廉政风险等进行预警,提出建设性意见,助力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五)、工程建设的“助推器”。通过揭示体制机制障碍和管理短板,促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升参建各方履职能力,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治理现代化。

二、新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法治意识与权力边界模糊

部分审计机关在开展工作时,法治意识不够清晰,权力边界界定模糊,导致部门监管与审计监督职能出现混淆。个别基层审计机关仍深度参与议事协调机构,这不仅使其难以专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无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还可能陷入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偏离了审计监督的核心定位,容易引发审计风险。

(二)审计覆盖广度与深度不足。

政府投资项目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现有的政府投资审计人力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需求,难以实现对所有项目、所有环节的全覆盖和深度穿透,存在一定的监督盲区。广度不足是指审计未能覆盖到所有重要的业务领域、流程、系统、地理区域、实体或时间段,存在关键领域遗漏、样本代表性不足、时间维度覆盖不全等。深度不足是指即使覆盖了某个领域,但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执行程度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未能“穿透”表象,触及核心风险和控制实质

(三)投资审计力量整体薄弱

当前,政府投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全面系统的工程规范专业知识,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精通工程管理、财务审计、信息技术、法律、环保等多领域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匮乏,制约了审计质量和效率。中介机构人员虽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结构,但对政府投资审计的程序、目标和重点了解有限。同时,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上存在漏洞,负责投资审计的部门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较大,这不仅增加了审计工作的不确定性,还极易滋生廉政风险,严重制约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新背景下审计机关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策略

(一)强化法治观念,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1.明确审计权力边界。审计机关应深刻认识自身法定职责权限,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严格限定在法定范围内。坚决从议事协调机构以及工程建设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避免参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预算编制、立项决策、项目审批核准等前期环节,不涉足建设项目招投标评标过程监督、中标结果确认等工作,杜绝参与建设项目资金拨付、变更签证确认、材料价格认定、隐蔽工程验收、竣工项目验收以及项目竣工结算编制等具体事务,确保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提高审计法治意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法治教育,使其深入理解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确保审计程序合法、审计证据确凿、审计定性准确、审计处理恰当,切实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各自监管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冲突,形成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

(二)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审计机关应结合自身投资审计力量实际情况,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紧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年度投资审计项目计划,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民生关切项目,突出对投资规模大、风险隐患高、社会影响广项目的优先审计。

1.深化全过程审计。将审计关口前移,嵌入项目决策、设计、招标、施工、竣工、运营等关键节点,实现动态监督,提升审计时效性和预防性。突出审计重点内容,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加强对投资结构、投资绩效、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关键事项的审计监督。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工程结算以及资金管理分配等环节进行重点审查,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

2.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政府投资审计方式方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大数据平台,整合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实现对项目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数据、资金流向数据等进行比对分析,快速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在工程项目审计中,广泛应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GPS 地理定位系统、隐蔽工程透视仪器等先进技术手段,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勘查和监测。例如,利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布局、占地面积等进行直观展示和分析,辅助审计人员判断项目建设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借助隐蔽工程透视仪器对建筑物隐蔽工程部分进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

1.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政府投资审计队伍,吸引具有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审计队伍。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岗位交流和培训,促进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知识融合和技能互补,优化审计队伍的整体专业结构。

2.强化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涵盖财务审计、工程审计等传统业务知识,还包括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知识和技能。通过邀请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培训方式,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视野,提升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开展大数据审计专题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利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持续深化审计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通过拓展监督广度深度、强化绩效导向、攻克新兴领域难题、保障独立性权威性、狠抓整改落实、锻造过硬队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必将在护航公共资金安全、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提升投资综合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审计保障。宋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