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风采
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看审计新人的“三重境界”
发布日期:2025-09-16 09: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2025年春天,我作为审计新人参与到某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彼时的我刚走出理论学习的课堂,面对贯穿权力运行全流程的审计项目,内心满是忐忑,实践经验的匮乏让我“本领恐慌”。然而随着项目从入户走访、资料核查到问题定性的逐步推进,我对审计工作的认知悄然蜕变,这才发觉审计新人的成长轨迹,恰似王国维笔下“看山”的三重境界,每一重转变都凝结着对审计职能的再理解,也镌刻着理论向实践跨越的印记。

第一境:看山是山——困于表象的“数据搬运”

项目启动时,组长强调“审计不能只看账本数字”,但对我而言,这句话更像一句抽象的口号。面对堆积如山的财务凭证,我像握着放大镜的“数据搬运工”,严格对照审计方案里的“财务收支”逐项核对:报销单据是否有经办人签字、发票抬头是否规范、附件金额是否与报销金额一致……每发现一处缺乏经费支出审批单,便立刻在审计底稿上标注“问题点”,并不主动思考流程缺失的背后是否存在事前审批制度执行的漏洞,对问题的关注浮于表面。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在审计工程项目时更为明显。对于街道近两年实施的工程项目,我按编号逐本翻阅凭证,记录每笔支出的金额和附件,却从未想过按“土地整理”“污水管网”等项目类型归类,更未分析同类项目在合同签订、资金拨付进度上的共性问题。当组长指着统计表问“你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些工程归为一类吗?”我才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只是账面上孤立的“山”,却对隐藏在山体之下的“权力运行轨迹”“政策执行偏差”“资金监管漏洞”视而不见。

第二境:看山不是山——突破中的“思维迷雾”

随着审计深入,我开始尝试跳出“按图索骥”的惯性。在学习组长的核查思路后,我意识到:经责审计不仅要查“账实是否相符”,更要查“政策是否落地”。但这种突破很快遭遇新的困境——经验的匮乏让我陷入“想得多、做得乱”的迷茫。

取证阶段的困惑则更为具体。在核查某政策执行情况时,发现街道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因急于定性,直接简单引用政策原文,却未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地方执行条件等深入解读政策本意。当被审计单位拿出同样的政策条文,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进行反驳时,我才明白:生搬硬套法规条文,不仅会降低问题定性的准确性,更可能影响审计的公信力。那段时间,我总觉得眼前的“山”变得面目模糊——想穿透表象,却找不到合适的工具;想关联权力与责任,却理不清其中的逻辑链条,仿佛被困在思维的迷雾里,每前进一步都倍感艰难。

第三境:看山还是山——穿透表象的“本质洞察”

理想的审计境界,是穿透数据表象,直抵权力运行与责任履行的本质。这种认知的转变,源于跟随组长核查“土地复垦”专项资金的经历。

起初,我按常规思路核对资金拨付凭证,确认每笔支出都“有审批、有发票、有附件”,便认为“没问题”。但组长问:“街道一共有多少个土地复垦项目?分别在哪?整治效果如何?”我哑然。顺着这个疑问,我们全面梳理图斑台账、项目建设资料,理清了街道土地复垦的基本情况之后,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项目进行现场查看,经过这一流程核查后,三个核心问题逐渐凸显:一是台账管理混乱,街道对上级下发的土地整治图斑并未建立台账,资料仅零散附在支出凭证后,项目和图斑整改要求无法匹配,难以核查实际效果;二是部分整治项目建设程序不合规,结合会议记录抽查发现,部分整治项目存在先施工后审批的情况;三是实地查看发现,8个村12个项目整治土地整治效果不达标,整治后实际耕种面积较小,还存在杂物堆砌、杂草丛生的情况。这并不是简单的“有审批、有发票、有附件、没问题”。

这个过程让我豁然开朗:所谓“看山还是山”,并非又回到最初的简单认知,而是在掌握了“政策依据、业务流程、权力边界”等多重维度后,能从具体事项中,精准锁定“资金使用绩效不佳”等核心问题,让数据背后的责任链条清晰可见。

从“看山是山”的机械执行,到“看山不是山”的困惑探索,再到向“看山还是山”的进阶,审计新人的成长之路,本质上是对“审计何为”的认知升级:它不仅是查账纠错的技术活,更是守护公共资金安全、规范权力运行的政治责任。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在每一次凭证核查中多问一个“为什么”,在每一个问题定性前多查一份“政策依据”,在每一次审计报告撰写时多想一想“责任如何界定”,才能让专业能力在实践中沉淀,让审计监督的价值在履职中彰显。龙滢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