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基层审计机关青年干部培养新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2025-08-21 14:5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新时代审计监督职责日益繁重,基层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剧增与人手相对不足、审计业务快速更新与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固化、青年干部成长需求旺盛与有效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等突出矛盾。审计青年干部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其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监督质效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如何破解基层青年审计干部“本领恐慌”与“成长烦恼”,实现从“审计新兵”向“行家里手”的跨越式成长,已成为基层审计机关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审计机关青年干部培养的困境

在审计监督体系最前沿,在基层审计一线,青年干部正日益成为攻坚克难、承接未来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繁重任务与能力成长的复杂交织中,基层审计青年人才培养正经历着多重考验。

(一)专业技艺的传承与习得面临“青黄不接”之困。审计工作专业性要求极高,经验价值难以量化复制。现实中,一些“传帮带”机制常流于形式,老同志宝贵实战经验未能系统转化为可传承的知识体系。青年干部初入审计现场,面对复杂账目与盘根错节线索时,常因经验匮乏而手足无措,专业技能提升缺乏“阶梯”支撑。以某县审计局人员配备情况为例,该局在编业务人员仅20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干部占比60%。但该局一年需完成60余项审计任务,青年干部人均参与项目4至5个。高强度任务挤压了系统学习时间,青年干部往往刚熟悉基础业务即被推上项目主审位置。某市审计局青年干部小王在首次担任主审的某镇扶贫资金审计项目中,因对工程审计经验不足,未能识别出施工方通过虚报土方量套取资金的问题线索,最终在复核环节才被经验丰富的老审计发现。这种“以战代训”的速成模式,常使青年干部在复杂项目如工程审计、金融审计中面临能力断层窘境。

(二)职业价值认同面临现实“迷雾”。基层审计工作繁重琐碎,青年干部常需埋首于重复性报表核对与程序性事务中。长期困于“数据森林”,难以触摸审计服务宏观治理的核心价值链条,难免产生职业迷茫感。有的青年审计干部,在连续数月埋头于村级账目核对后,不禁发出了“审计价值何在”的困惑之问。且普遍性存在知识更新滞后与实战需求脱节。以某省审计系统干部培训为例,虽然统计显示,该省审计系统青年干部年均参加各类培训超过40学时,但培训内容多以法规条文解读、通用审计程序为主。该省审计厅的一项青年干部调查问卷显示:78%受访者认为现有培训内容与实战脱节,特别是大数据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新领域所需技能获取渠道不足。某市审计局青年干部小李参与医保基金大数据审计时,面对海量参保、结算数据一筹莫展,虽然单位组织过基础软件培训,却缺乏针对医保审计场景的深度建模和疑点筛查实操指导,导致效率低下,错失关键风险点。

(三)能力转型面临“复合型”鸿沟。新时代审计要求已从传统财务审计向政策审计、大数据审计、绩效审计等多维度拓展。基层青年干部虽普遍学历较高,但知识结构单一,对大数据分析、宏观政策把握等复合能力普遍薄弱。基层审计机关囿于资源限制,又难以提供系统性的前沿技能培训。以某县审计局引进计算机专业新人为例,该局引进的专业人员因缺乏配套数据平台与深度指导,导致其技能优势无从施展,人才与任务之间横亘着无形的“断层”。并且还面临着激励空间有限与发展动力衰减的困惑,基层审计机关职级职数普遍受限。以某市审计局职级配备情况配备为例,数据显示,该局35岁以下担任项目主审比例仅15%。青年主审小张带领团队圆满完成某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项目,揭示违规资金数千万元,但因职级晋升通道狭窄,连续3年未能晋升。同期该局近三年35岁以下业务骨干流失率却达8%。晋升空间与责任压力、薪酬回报的不匹配,令部分青年干部职业价值感弱化,专业热情随之消减。

青年审计干部是审计事业继往开来的基石。破解上述困境,非但关乎青年个人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国家审计监督体系在基层的扎根深度与效能发挥。唯有正视这些现实挑战,方能铺设一条助力青年审计人成长、审计事业薪火相传的坚实路径。

二、基层审计机关培养年轻干部的战略要义

青年审计干部是审计事业薪火相传的根基。审计署最新数据揭示“十四五”期间基层审计机关将面临大规模经验型人才退休潮,年轻干部的“断层之忧”已非遥远预警,而是迫在眉睫的挑战。与此同时,大数据审计、穿透式监管等新要求如潮涌至。在此背景下,基层审计机关能否实现人才新老顺畅交替,不仅是自身存续的生存命题,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监督“最后一公里”的坚实程度。

(一)解决“人才断层”,为审计事业注入源头活水。基层审计机关常面临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能力断档的困境。不少地方审计项目推进中,老同志虽经验丰富但精力渐衰,而新招录的年轻干部若缺乏系统培养,难以迅速挑起大梁。以某县级审计局突破人才断层为例,该局曾面临主审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新进人员往往只能承担基础性工作,关键项目推进频频受阻。针对此局,该局精心实施了“青蓝工程”,通过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与新进青年“一对一”结对,在具体项目如民生专项资金审计中,手把手传授核查线索、访谈技巧与报告撰写真经。短短两年内,一批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开始独立承担中型项目主审职责。此实践深刻说明,系统性“传帮带”是加速年轻干部从“生力军”向“主力军”蜕变的必由之路。

(二)引领“数字蝶变”,锻造面向未来的审计新锐。传统审计方法在面对海量数据与复杂业务模式时日益力不从心。年轻干部普遍具备良好信息技术素养,正是推动基层审计向科技要效能的关键力量。以某市审计局重视年轻干部一线锻炼为例,该局在医保基金大数据审计项目中,大胆启用年轻数据分析团队。这些青年审计人发挥专业敏感与技术优势,创新性地构建了多维度筛查模型,高效识别出异常诊疗行为线索,为后续精准核查奠定基础。这生动证明,放手让年轻人在重点项目中锤炼数字审计能力,是基层机关拥抱智能化未来的最优解。他们以“数据之眼”洞察复杂经济活动的本质,成为新时代审计监督的先锋哨兵。

(三)激发“后发优势”,涵养审计事业长青基因。年轻干部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价值观与职业精神仍处于关键塑造期。基层审计机关精心培养,可助其铸就对审计事业的强烈认同感与敬畏之心。以某地审计机关实施的年轻干部“精育扶壮”计划为例,该局鼓励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审计中深入田间地头,直面基层治理的复杂现状。通过实地体察政策执行堵点与民生痛点,年轻干部不仅提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在内心深处夯实了“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信仰根基——这恰是审计事业薪火相传的“根”与“魂”。这种源自实践的信仰淬炼,让他们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新一代“经济卫士”。

基层审计机关培养年轻干部,绝非简单人事更替,而是关乎审计监督体系健康与国家经济安全大局的战略投资。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系统规划、大胆使用、严管厚爱,助其在实战中锤炼“能查能说能写”的“七种能力”,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确保审计利剑锋芒永驻,让年轻血液真正成为国家经济监督长城最富活力的基石。

三、基层审计机关青年干部培养的创新模式

新时代审计工作对专业化、精细化要求日益提升,基层审计机关青年干部作为审计事业的生力军,其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乎审计监督职责的履行效能。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模式,锻造一支既懂政策法规、又精审计实务、善用技术工具的青年审计队伍?这要求我们立足基层实际,以创新思维开辟培养新局,多措并举应对这些挑战。

(一)创新“审计工坊”模式,在实战沙场淬炼“硬本领”。传统的课堂式培训往往与审计实战存在脱节。为弥合这一鸿沟,“审计工坊”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摒弃了单纯的理论灌输,以正在实施或刚刚完成的真实审计项目为鲜活教材,由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工坊导师”,带领青年干部深入解剖项目全流程。从审前调查的蛛丝马迹、审计方案的精准制定、现场取证的关键突破,到审计报告的严谨撰写、审计整改的跟踪问效,青年干部在导师指导下,亲历每一个环节,深度参与、动手实践、复盘研讨。这种“真刀真枪”的沉浸式训练,使青年干部在直面挑战、解决实际问题中,迅速积累实战经验,实现从“纸上谈兵”到“沙场点兵”的实质性转变。推行阶梯式培养计划,严控青年首次主审项目难度;建立“审计案例库+模拟实战平台”,使培训直击痛点;探索跨层级项目参与、专业荣誉激励等多元发展路径。唯有破解现实困境,让青年审计人在磨砺中真正成长,基层审计机关才能持续为守护国家财经纪律注入不竭动力。

(二)构建“多维度导师制”,在薪火相传中拓展“大视野”。超越传统“一对一”师徒模式的局限,创新构建“多维度导师制”。青年干部不仅配备本单位的资深审计“业务之师”,负责审计实务技能的传授与项目全程指导;更积极链接上级审计机关专家担任“理论之师”,定期开展前沿审计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深度解读,为青年干部提供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与政策视角;尤为关键的是,探索性引入特定领域,如重大工程项目、国企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等的被审计单位业务专家担任“实践之师”,在特定项目阶段,由这些“实践之师”讲解行业运行规则、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及常见风险领域。这种“三师共育”模式,打破了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单向认知壁垒,让青年干部既能精进审计“看家本领”,又能深刻理解被审计对象的运作逻辑,培养换位思考能力与宏观战略思维,锻造“既懂审计、又懂业务、更懂治理”的复合型视野,有效破解审计视角单一化困境。

(三)推行“岗位轮战计划”,在复合历练中锻造“多面手”。针对青年干部经历单一、能力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推行“岗位轮战计划”。该计划要求青年干部在入职后3-5年内,必须有计划地在审计业务核心岗位,如财政审计、经责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以及综合支撑岗位,如法规审理、大数据分析、审计整改督查之间进行轮换实践。每一轮岗周期设定明确的能力提升目标和具体任务要求,青年干部需深度参与该领域的主审项目或独立承担专项任务。例如,在投资审计岗位,需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大数据分析岗位,则需主导开发一个适用于本地实际的数据分析模型或工具脚本。轮岗期间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轮岗不流于形式。这种跨领域、多岗位的“淬火”式历练,迫使青年干部不断跳出舒适区,快速适应新领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极大提升其应对复杂审计任务和驾驭不同审计对象的能力,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审计尖兵打下坚实基础。

审计青年干部的培养,是关乎审计事业薪火相传、基业长青的战略工程。唯有敢于打破陈规,勇于探索实践,将青年干部置于时代发展的激流中锤炼,在实战的熔炉里锻造,才能培育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能打硬仗的新时代审计铁军。宫秀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