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干部如何翻越“浪浪山” | ||||
|
||||
“浪浪山”是每个奋斗者成长路上的隐喻——它可能是本领恐慌的壁垒,是职业倦怠的迷雾,是创新突破的藩篱。对于审计干部而言,这道山更具体:一边是新时代审计工作“经济体检”的使命重担,一边是数字化浪潮中能力迭代的迫切需求;一边是监督执纪的刚性要求,一边是服务发展的柔性智慧。翻越“浪浪山”,既是审计干部的自我突破,更是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破“本领恐慌”之山:在“学”与“练”中筑牢根基 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本领恐慌”是审计干部最常面对的“浪浪山”。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到政策跟踪审计、自然资源审计,从手工查账到大数据分析,审计领域的每一次拓展,都意味着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 破解之道,在于把学习变成“日常动作”。面对不同领域的审计任务,需建立“政策学习清单”,将相关法规、资金管理办法等梳理整合,提前“备课”;同时主动向行业专家请教,带着问题深入实践场景,在具体工作中消化理论、校准认知。这种“靶向学习”模式,能帮助审计干部快速填补知识空白,让审计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数字化转型是另一座“高山”。面对海量数据,不会运用大数据工具的审计干部,如同“拿着放大镜找森林”。这就需要建立常态化能力提升机制,通过“导师带徒”“实战练兵”等方式,推动审计干部掌握SQL、Python等数据分析工具,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发现问题、精准监督的利器。本领的提升从来不是孤立的知识积累,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的能力跃迁。 二、破“职业倦怠”之山:在“责”与“情”中锚定方向 审计工作往往需要面对枯燥的数字、复杂的账目,长期高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是阻碍审计干部前行的“心理浪浪山”。翻越此山,关键在于从“责任”中寻初心,从“情怀”中找动力。 责任是最好的“清醒剂”。审计工作关系到公共资金安全、政策落地效能,每一笔账目核对、每一个问题核查,都连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多查一笔漏洞,群众的保障就多一分踏实”,这种对责任的深刻认知,能让审计干部在重复琐碎的工作中保持警醒,在疲惫懈怠时重新凝聚力量。 情怀是持久的“动力源”。审计不仅是监督执纪的“手术刀”,更是服务发展的“助推器”。当审计干部跳出“挑错追责”的单一视角,看到自己的工作能推动政策完善、堵塞管理漏洞、守护民生福祉,职业倦怠自然会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感所取代。这种将个人成长融入事业发展的情怀,能为长期奋斗注入不竭动力。 三、破“创新不足”之山:在“变”与“守”中开拓路径 审计工作既要坚守“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的初心,又要在方法、理念上与时俱进,这其中的平衡,构成了创新路上的“浪浪山”。 技术创新是突破口。传统审计依赖“抽样检查”,难免存在疏漏。搭建“智慧审计平台”,联通财政、社保、税务等跨领域数据,通过算法模型自动筛查异常信息,能让监督从“人工排查”向“智能预警”升级,既提升效率,又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这种“科技+审计”的模式,不是对传统经验的否定,而是用技术赋能监督,让审计的“火眼金睛”看得更准、更远。 理念创新是关键。审计不是“挑错”的代名词,而是“治已病、防未病”的诊疗师。在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审计中,既要揭示问题,更要分析根源;既要指出不足,更要提出建设性方案。这种从“监督者”到“服务者”的理念转变,让审计工作更贴近发展需求,也让翻越“浪浪山”的路径更宽广。 审计干部的“浪浪山”,本质上是自我革命的“登山记”。每一次翻越,都是本领的升级、初心的淬炼、使命的进阶。当更多审计干部在学习中强本领、在责任中显担当、在创新中求突破,不仅能看到“山那边”的风景,更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审计屏障——这,正是翻越“浪浪山”的终极意义。温佳楠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