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纳凉空间亟需优化升级 | ||||
|
||||
近年来,极端气候以更高频、更猛烈的姿态席卷全球,夏季超高温逐渐成为“新常态”。面对高温酷暑的“烤验”,纳凉已成为老年人、户外工作者等人群的迫切需求。目前,全国多省市通过开放公共设施、打造特色纳凉点等为市民营造清凉环境,满足纳凉需求。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公共纳凉场所覆盖率不足30%,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纳凉体系建设较为滞后,需加速推进,中小城市的纳凉体系建设更需加快步伐。 一、城市公共纳凉空间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公共纳凉空间供给不足,地区差异大。据住建部及各地市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公共纳凉空间建设正逐步推进,省级或副省级城市覆盖率较高,如武汉市已实现全城覆盖。部分城市尤其是县级市的公共纳凉空间供给仍存在缺口,中等城市“有空间缺服务”,小城市及县城纳凉资源短缺,高温天气下,医院门诊大厅、超市入口等地常被纳凉人群挤占,如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一家肯德基门店高峰时段纳凉老人占座达80%、江西省吉安市一家华莱士单日涌入避暑老人30余位,此类现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 (二)城市公共纳凉空间供需匹配不到位。公共纳凉空间规划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公共纳凉空间多位于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周边以及老旧小区集中的边缘区域覆盖严重不足;部分城市公共纳凉空间分散,纳凉点之间距离较远,居民纳凉需经过远距离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需求仍未真正得到满足,如陕西省西安市建东街人防纳凉中心距离公交站点较远,步行距离长。在开放时间上,部分纳凉点如社区服务中心仅在上班时间开放或限时开放,供给与实际需求错位,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防空洞纳凉点下午五点关闭,市民反映开放时间较短。 (三)部分城市公共纳凉空间未发挥实际效能。部分地区纳凉点配套设施不健全,设备损毁长期无人维修,如网友反映河北省石家庄市防空洞纳凉点未配备桌、凳、椅及垃圾桶等设施;陕西省西安市体育场纳凉中心室温较高,起不到纳凉效果,且异味较大。此外,纳凉点开放与关闭的相关咨询宣传不到位,市民尤其是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导致出现“想纳凉不知去哪”、“纳凉点关闭白跑一趟”等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城市纳凉点建设。将公共纳凉点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相结合。对于“有空间缺服务”的城市,加强调研评估,综合考虑城市人口分布、交通状况、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选址,及时布局建设纳凉点;对于“缺空间”的城市,学习、参考其他城市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和闲置空间,改造建设纳凉点,如利用防空洞、社区闲置房、地铁站、城市书房、公交车辆等作为纳凉点,通过洒水车、雾炮车等进行降温。 (二)优化纳凉点供需匹配。优化空间分配,平衡区域供需。通过摸排走访、发放问卷调查,统计市民需求,分析研判现有纳凉点覆盖范围,统计各纳凉点日均接待量,对公共纳凉点进行评估,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改址或新增布点,合理分配资源。对偏远地段,可增加公交班次或增设短途接驳车提供交通辅助。调整时间安排,在夏季高温集中的数周或出现短时极端高温天气的日期,在人流量大的纳凉点提供延时服务,市民可全天候舒心避暑。 (三)强化管理与服务。在纳凉点提供扫码和纸质登记服务,收集群众诉求,及时进行必要调整。优化各纳凉点设施配备,提供桌椅、饮水处、充电口、垃圾桶等,改善纳凉体验,对空调等设备进行定期检修,避免出现开放纳凉但无人光顾的情况。利用好社区宣传栏、公交站台宣传栏、本地公众号等媒介对本地区纳凉点进行宣传,标注地点、开放时间和容纳人数,开发“纳凉地图”小程序,供线上查询不同纳凉点实时状态及人流,方便市民提前规划。于振涛、张东磊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