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风采
文登审计:风筝的伤口——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发布日期:2025-07-08 09:3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真挚如初雪的声音在阿米尔的记忆里萦绕不散,其背后却包裹着无可愈合的伤痕。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以风筝为引线,牵引我们穿越阿米尔自我救赎的幽径,然而这救赎之路上不仅充满撕裂与剧痛,更深深镌刻着等级制度与历史阴影施加于个体灵魂的深刻烙印。

哈桑那“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诚誓言,早已超越单纯情谊的界限,成为刺向读者心灵的一柄尖刀。这忠诚的根基,实则是哈桑从出生便背负的哈扎拉族烙印与私生子“哈拉米”的宿命。在普什图族少爷阿米尔眼中,哈桑的忠诚如同空气般自然流淌——这是社会结构无声的规训。当阿米尔目睹哈桑为守护蓝风筝而被阿塞夫凌辱却选择沉默逃离时,其懦弱背后,是阶层特权赋予的冷漠铠甲。小说以个体叙事为透镜,冷峻映照出社会等级如何如无形利刃般切割人性,使本该纯粹的情感沦为等级制度的祭品。

阿米尔与哈桑之间那道名为“等级”的深渊,实为阿富汗历史洪流中民族裂痕的个体投影。哈扎拉人几个世纪以来的边缘化与苦难,如暗流涌动于哈桑沉默的步履之下。当阿米尔在遥远的美国沉溺于物质丰裕却饱受灵魂煎熬时,喀布尔却在塔利班的铁蹄下化为焦土。昔日阿米尔的宅邸在战火中倾颓,索拉博——哈桑之子——在塔利班爪牙阿塞夫手中沦为舞童,这令人窒息的轮回,正是历史暴力对卑微个体残酷的“重复施暴”。胡赛尼借阿米尔之眼,将个人悲剧嵌入阿富汗民族命运的巨大伤口之中,个体救赎之路由此背负起历史救赎的沉重十字架。

阿米尔最终穿越战火重返喀布尔,如一场自我献祭般的朝圣之旅。他救出索拉博的代价,是如哈桑当年一般承受阿塞夫拳套下“肋骨折断的声音”,以身体的破碎换取灵魂的补完。然而,那场惊心动魄的营救与索拉博在美国的沉默如石,皆非童话式的圆满结局。索拉博自戕未遂的伤痕,犹如历史暴行刻在幼小心灵上永不消褪的印记;阿米尔最后为索拉博追风筝的奔跑,更像是对哈桑那纯粹灵魂的蹒跚追随。这救赎之路充满荆棘与血泪,其价值恰在于其艰难性——它从未许诺廉价的抚慰,而是以近乎残酷的真实,揭示着修复灵魂裂痕所需的巨大代价与不屈勇气。

阿米尔在夕阳中为索拉博追逐那飘摇风筝的身影,如一幅关于救赎的微缩图景。胡赛尼以如椽之笔将个人伤痛与民族历史编织成无法分割的命运之网。小说向我们昭示:真正的救赎绝非灵魂的漂白剂,它是一条布满历史荆棘与自我撕裂的险途,需以最深的勇气直面过往的深渊。那些“千千万万遍”的誓言背后,是社会等级与历史暴力共同刻下的伤痕,而每一次对风筝的追逐,都是个体在历史废墟上对人性尊严的顽强重建。鞠亭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