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审计局精准“把脉问诊”,筑牢资源环境监督屏障 | ||||
|
||||
审前研透“脉络”,校准审计靶向。一方面,构建“政策—数据—现场”审前调研体系,系统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政策法规221项,明确审计重点,整合水质、土地等领域数据,建立数据模型10余项,识别突出问题疑点,为现场审计精准“画像”。另一方面,提炼出“审计组+第三方机构+专家”的嵌入式团队配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签订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实“外脑”和“外力”,以破解审计组在特定技术领域的工作短板,助力精准发现体制机制漏洞等深层次问题。 审中研透“症结”,深挖问题根源。总结“数据穿透—现场核查—问题界定”三步工作法,在数据穿透环节中,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等技术,对国土、环保等部门的数据进行透视分析,识别规划打架、数据异常等疑点200余处;在现场核查环节中,结合专业水质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对数据疑点进行验证;在问题界定环节中,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验证结果,挖掘隐藏的体制机制问题,明确镇街和主管部门的责任边界。近年来,累计查出问题金额2651.82万元,非金额计量问题52个,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11条。 审后研透“药方”,巩固审计效能。一是建立“清单制整改—问题分类督导—整改跟踪”的动态跟踪机制,明确整改责任主体、措施和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对整改不到位、整改滞后的问题及时预警。二是推动建章立制,理顺体制机制,针对共性问题和制度漏洞,协调推动相关主管部门和镇街捋顺工作流程,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精细化管理。近年来,共有8篇审计专报获区级主要领导批示,推动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15项,有效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实现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提升。史丽丽 张一帆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