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关于基层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5-04-15 15:5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随着党中央对研究型审计的战略部署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研究型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必由之路”已成为新时代审计改革的重要指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内部审计效能的提升对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基层研究型内部审计主要面临三方面现实问题:一是‌制度保障不足‌,基层部门单位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审计制度尚不完善,审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难以保障,进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认知存在偏差‌,部分人员误以为内部审计只是“按计划按文件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中仍停留在以财务收支、经责审计为主,缺乏风险预警和绩效评估,不能运用“研究思维”为决策者提供建议,内部审计的“决策预警”功能不明显;三是‌专业能力欠缺‌,基层大部分内审人员由财务人员或政工人员兼任,缺乏审计、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不足,报告往往只提表面问题,缺少深度分析和解决方案。这些问题相互影响,阻碍了基层审计作用的发挥。

针对上述问题,基层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改进路径建议从三方面推进:‌制度优化‌方面,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直接任领导小组组长,调度审计项目开展、结果运用、建议落实等一系列工作,研判风险,切实发挥内部审计“防未病”的效用。‌认知提升‌方面,地方审计局积极开展针对性培训纠正理解偏差,从专业角度对有实际需求的部门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强化优秀内审案例的成果运用,激发内审人员进行研究型审计的主观意愿。‌能力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内审协会平台的作用,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以审代训”、交流研讨、专业培训等活动,对主动参加CPA、计算机审计中级等考试的人才,建议由单位承担部分费用,重点培养懂业务、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基层研究型内部审计的转型升级是破解当前治理短板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国家审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制度重构、认知升级和能力突破的系统性改革,可以推动基层审计从“问题发现者”向“治理推动者”的角色转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良性互动,让研究型审计真正成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器”和“稳定锚”。孙春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