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审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发布日期:2025-02-05 11: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在法律上确认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审计报告作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的子报告,对于研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购置、建设、使用、租售、报废、划转、出借等行为开展情况,对于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对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有效的审计建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情况,归纳审计发现的常见问题类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和“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资产购买、报废、划转、出借、出售后,未能及时登记资产台账、资产系统、预算一体化系统,每年资产清查工作不到位,造成实物资产与会计信息、资产台账(系统)不一致。其中资产盘盈主要表现在资产审批报废后,未进行报废处理;借入下属单位或外单位资产,未及时归还;接受社会捐赠资产,未及时登记;资产盘亏主要表现在单位机构改革,资产合并、分立、搬迁,对资产清查、交接不到位;对外出售划转、已报废资产,未及时登记;“账账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资料信息与资产台账、资产系统、预算一体化系统不一致。由于会计人员的疏忽,未能实现动态管理,及时登记、变更登记资产信息,造成财务数据与资产数据形成差异,直接导致年报数据不真实。

2.制度和岗位职责不健全。在日常工作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购置程序,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一是部分单位对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未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未建立资产使用台账、资产领用台账,责任未明确到人,无法实现资产闭环式管理;二是有的单位未建立和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制度,定期资产清查“走过场”,对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未能及时整改,致使账实不符成为普遍共性的问题;三是个别单位存在财务人员既管账、实物,又负责资产系统、预算一体化系统的现象,违反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无法实现相互制衡,不利于实现资产的安全性和账面的准确性。

3.资产权属不清,产权管理意识亟待强化。近年来,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历经机构改革、分立、合并、改制、撤销、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形,土地、房屋、车辆等通过无偿划拨取得,存在资产权属与使用单位不符的情况,大多数单位对资产确权意识不强,未能及时变更资产权属、对所占有资产进行权属登记,致使资产相关单位底数不清、职责不清,不能有效地对资产进行管理,充分发挥资产的作用。

4.资产配置预算管理不严格。部分单位资产采购预算审批不严格,存在超标准、超配置限额和无预算超预算采购等问题。一是采购预算编制不科学。对单位应配置的通用资产标准和已配置的资产数量不掌握,未能结合人员变动、资产处置等情况,及时调整资产配置需求;二是设置临时性机构和专班,编制预算未考虑通用设备配置数量。多数情况下,因特殊或紧急事项单位设立临时性机构或专班,采购通用设备未考虑现有通用设备数量,导致临时性机构和专班撤销后,单位资产盈余。

5.资产处置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单位思想上对资产处置重视不够,对资产处置流程不明晰,从历次审计情况看,存在未按程序审批、审批程序倒置、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处置资产未及时入账、废弃电子产品未按保密规定在定点企业回收等常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单位审批把关不严,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造成。

6.闲置资产盘活不到位。从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对闲置、低效运转等资产不掌握的情况,财政部门只注重国有企业大宗房产、土地的盘活,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缺乏监管,盘活力度不够。各单位未建立闲置资产台账,对资产盘活使用情况缺少动态管理,每年清查盘点后,未按规定将闲置资产、超标超配、低效运转等资产上缴公务仓管理,实现资源的共用共享,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在用资产的使用价值,切实做到物尽其用。

7.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各单位开展资产管理绩效自评工作不具体、不细致,自评分数缺少有效的证据支撑,未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财政部门抽评、重点评价审核力度不够,未能投入人员通过实地调查、核实等方式下沉一线发现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运用。

二、审计如何促进国有资产管理

1.夯实资产基础信息管理。结合资产盘点情况,逐一核实资产台账、资产系统、预算一体化系统信息的一致性,同时强化单位在资产购入、使用、处置等环节的审批监管,实现资产数据动态管理,确保账实相符,提高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建立健全资产内控制度。依据各级资产政策文件规定,比对被审计单位资产内控制度,进一步规范各单位补充未建立和修改与政策文件相违背的内控制度,加强人员责任分工,强化责任意识,保证各项制度有效执行。

3.厘清明确资产权属关系。在资产基础信息核实的基础上,关注土地、房产等资产权属管理,促进单位厘清资产的权属关系,解决权属不清和产权纠纷等问题,积极申请确认资产权属,消除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

4.科学编制资产配置预算。通过查看资产采购预算,结合需采购资产在用数量、配置标准,分析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促进单位明确预算编制依据,规范编制资产配置预算方法,通过合理安排预算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运营效益。

5.强化资产处置流程管理。资产能否实现最大价值,关键看资产如何使用,紧盯资产出租、出售、出借、报废、划转等审批流程,通过查看资产审批手续、会议记录、合同、评估报告、非税收入票据等资料,发现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各单位的审批操作流程,促使单位规避资产审批中的风险,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6.统筹协调运用闲置资产。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观念,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闲置资产监管力度,摸清闲置资产底数,运用调剂、出租等手段盘活资产,促进资产科学配置、有效使用和规范处置,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7.严格落实资产绩效评价。深入研究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在资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推动财政部门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着力分析各单位执行和财政部门监管情况,强化资产管理内部流程控制,明确各单位的监管职责,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与财政部门形成监管合力,提高资产监管效率。徐晓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