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店药品价格乱象问题与整治建议 | ||||
|
||||
随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药品,更是备受关注。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网上药店药品规模为758亿元,较2023年增长14.4%,优于线下实体药店药品增速,而实体药店市场零售规模(药品+非药)达6119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了1.8%。 一、药品销售存在的问题 (一)同款药品价差悬殊。“同样的药,同一家店,线上买只要20元,线下却要60多元。”北京某高校学生张云(化名)因感冒前往药店购药,发现抗病毒口服液和蒲地蓝消炎片线上总价不到线下的三分之一。类似现象并不鲜见,但药店作为营利性的商业机构,采购售卖药品具有自主权。 (二)线上线下价格失衡。多家药店存在线下价远高于线上的情况,如“芬必得”布洛芬线上18.6元,线下29.8元,可见“一店两价”的怪象在药品零售领域也普遍存在。多家药店工作人员将原因归结为“平台补贴”“运营成本”“优惠措施”等方面,且线上多为厂商直发,成本较低。 (三)医保阴阳价格盛行。成都某药店感冒灵颗粒现金价18元,医保价24元,3个月多收1.2万元;泉州某连锁药店血糖仪试纸现金85元,医保110元,虽然相关主管部门已介入并处理处罚,但仍有部分药店因医保回款慢,将成本转嫁给医保患者。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监管力度。一是严格落实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的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的监测处置,将其纳入重点监控事项,通过筛查医保结算数据、开展现场核查等方式,严肃查处违规行为。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各地可按照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向医保部门提供有关问题线索,参与定点药店“阴阳价格”问题治理。 (二)建立价格监测体系。一是完善市场监管、医保等主管部门间的联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引入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时采集药店药品价格信息,设置价格预警阈值,对异常波动自动预警。二是推广先进地区的典型做法,例如莆田推行的“医保价格智能监测”模式,价差超5%自动预警,以及陕西“线下价不高于线上20%”的限价规定,成都医保部门通过医保系统实时比对结算数据与自费记录,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等。 (三)规范药店价格行为。一是拓宽公开透明药品价格的渠道,武汉大学大健康法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武亦文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价格查询平台,强制药店实时同步线上线下价格信息。二是强化经营者的价格信息披露义务,要求药店在线下场所显著位置公示其官方线上渠道的价格,规定标价签内容、格式与摆放位置,要求标明药品通用名、规格、剂型、生产厂家、价格等,促销时标明原价、现价与降价原因、期限,禁止虚假打折、先提价后打折等欺诈行为。 作者姓名:王丹、谷月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