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 ||||
|
||||
近年来,各基层审计审计机关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大数据审计工作研究,拓展项目审计思路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作用,助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但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现大数据审计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改进。 一、存在问题 (一)大数据审计理念认识不足。受传统审计思维限制,审计人员主动以大数据思维开展审计工作的意识不强。从传统审计思维向大数据审计理念转变,需要审计人员改变多年的习惯性经验及工作方法,可能引起对大数据审计理念及大数据技术的畏难抵触心理,阻碍大数据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审计人员更应顺势而为,主动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强化数字化、大数据思维理念,积极学习新知识并用于审计实践,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开展审计工作,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二)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一是被审计单位应用系统相对独立,信息共享程度低,致使信息孤岛现象明显,数据共享平台资源狭窄,制约了大数据作用的发挥。二是在场景多元应用、业务多跨协同、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应用建设还亟待加强,如投资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数据共享平台的横向互联互通建设还在逐步实现。三是数据归集困难。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往往存储在上级机构,基层审计机关获取数据困难。四是审计数据分析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大数据分析应用最多的还是利用数据库工具开展数据对比分析,运用其他分析方法较少。 (三)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缺乏。大数据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扎实的审计和财会知识,还需要熟悉大数据、系统应用、统计分析等跨学科知识,更需要大数据思维,并将其与审计工作融合,形成大数据审计理念,用以指导新的审计工作模式和方法。但是审计机关会运用数据分析的年轻同志没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审计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多角度分析问题,而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人员在编写分析语句方面相对欠缺,有时候不能将审计思路转化为数据分析,导致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价值。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二、对策及建议 (一)多措并举,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结合审计业务需求,组织开展计算机审计培训、审计业务培训,如案例分析、审计思路讲解等,同时通过选派年轻干部参加巡视巡察、专项督查、上下联动、交叉审计等,结合以老带新、以审代训、以研促审的方式,拓宽审计人员的思维宽度、广度和深度,增强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促进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不断得到巩固和深化。 (二)加强沟通,打破信息壁垒。加强与上级审计机关关于数据处理的沟通,及时申请相关涉密数据的查询权限,积极与省、市优秀数据分析人员请教学习相应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建设区(县)级审计数据分析中心,以纵向贯通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集约化管理,弥补县级审计机关由于权限不足或经验不足带来的局限性。 (三)干字当头,淬炼审计“尖兵”。加强数据人员与现场审计组的工作对接,积极运用数据分析参与现场审计组各个审计过程,通过“以审代训”的方式,促使数据分析人员不断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磨炼实战能力,着力突破目前审计大数据分析较依赖单一的数据库工具开展数据对比分析的局限,拓宽创新技术运用渠道,利用可视化、数据挖掘、AI等技术方法开展包含可视化分析、多维分析、趋势分析等的综合性数据分析,提高对海量的数据清洗整理为标准化数据的整合能力以及对关键数据的捕捉能力,同时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研究完善新的数据分析工具,不断提升审计大数据分析质效。增强现场审计和数据处理的实战经验,提高现场审计效率。张雪菲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