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偏现象”亟需关注解决
发布日期:2024-09-10 10: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8年以来全国各地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全国开展清洁行动的村庄超过95%,扭转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但整治过程中的“面子工程”,脱离实际的“千篇一律”,“只建不管”追求短期效应等“走偏现象”较为突出。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实际,千篇一律。近年来,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部分地区无视城乡差距,盲目推崇成功模式,建成设施无法真正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些农村垃圾分类简单套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既未考虑运营经费支撑,也未考虑农村生活垃圾进城的负面影响,由于没有垃圾分类后端处理能力,有些村民直接将村里发放的公共垃圾桶当做储粮工具。此外,不顾村民意愿,“闭门造车”,甚至强制施压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干部在未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且未公开招投标的情况下擅自实施供水改造工程,因建成后欠付工程款,施工方关闭闸门,向该村施压,致200多户村民无水可喝。

(二)“面子工程”,好大喜功。一是过度强调外在形象打造,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快速展现成果的表面工作上,以急功近利为底色的环境整治“表里不一”。“看得见”的公路、新村干净整洁、“看不见”的背街小巷、旧村老庄破旧不堪。有的地区为维持表面好看,在“四好公路”建设中把塑料袋、木板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当做填料填埋路基藏污纳垢。二是过于注重表面成效,为取得好成绩不惜重金打造“亮点”。部分社区在村居整治示范工程建设中,以塑料材质代替铸铁井盖危险重重,水泥路面一抠就破质量堪忧,化粪池排污管只顾摆设未实际连通致污水外溢街道污秽脏臭。

(三)只建不管,追求短期效应。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只注重完成率或数量,未关注工程预期效果及可持续性。“厕所革命”以来,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73%,但在推进过程中,大多采取化粪池方式,只注重厕所内部的“改”,未关注厕所之外的“治”,部分地区修建改厕化粪池未投入使用,长期闲置,村民依旧使用原本旱厕。另一方面“撒胡椒面式”资金投入方式导致质量低劣化,难以实现预期整治成效,特别是管护资金缺失,致“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区通村公路及主干道建成后,由于管理力量薄弱,县、乡、村三级管理机制未高效运行,信息化水平不高,超限超载现象依然靠人工“盯梢”;有的地区“四好公路”建设后期暴露通屯道路无后续管养机制措施等问题,市场化养护程度弱。

二、对策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各地应分步骤实施、分类考核,允许不同村、不同时间达到不同标准。比如条件好的村先推进,山区村、老年人多的村等可以差异化推进,对于一些与村民生活习惯严重背离、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求和标准,要及时调整优化。

二是发动群众,干群合力。始终将人民期盼放在首位,农民始终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培养责任感和参与感,逐步推动其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是完善机制,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地方政府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体化运行管护,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建、管、护全过程监管,寻求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途径与措施,确保整治成效的可持续性。王瑜 戚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