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益亟需关注 | ||||
|
||||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改善村庄的生活环境质量,推进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等省市区审计局关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反映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青岛“农村生活污水假工程”事件,使这些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由于前期规划设计统筹不够,对农村地理、地形等要素评估不全面,处理设施、管网布局设计不合理,出现建好即拆、重新建设等情况。同时,污水处理设施后续的运行监管不到位,因污水收集量不足、设备损毁等原因,大量设施使用率较低,存在着设施“晒太阳”的现象,造成资金浪费。此外,处理后的污水仍以直接排放为主,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上述问题,亟需得到重视和解决。 1.合理统筹规划建设。加强对地势地形、民宅分布、污水量等要素的前期调研,合理确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的规模、布局。同时根据建设地实际情况,确定设施建设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加强原料采购、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全流程监管,建立工程责任追究制度,严守工程质量关。 2.加强设施运行维护监管。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多为委托第三方运营模式,相关主管部门及镇街应加强对第三方运营单位的管理,对运营情况、设备运转维护及水质处理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确保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行、水质处理结果达到规定标准。也可探索建设智能运维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收集污水处理设施终端水质、污水处理量等数据并上传至智能运维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模式监管,提升运维资金使用效益。 3.探索污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建立“分级处理利用”模式,初级合理利用污水中的氮磷元素,建立“农田+污水”系统,用于灌溉农田,让污水变为“肥水”,末级建立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将处理后的水用于维护景观和道路清洁等用途,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史丽丽 张一帆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