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暑期研学游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日期:2024-07-23 11: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近年来,研学旅游已成为家长为孩子们开启假期模式的热门之选,承办研学游的主体也从旅行社、教培机构逐步扩展到上市公司、托管机构、网红主播等。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研学企业30000多家,研学市场规模1469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在研学市场逐渐走热的背后,各种各样的乱象也在损害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如何提高研学游产品质量、实现研学游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需要及时关注。

一、研学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市场规范缺乏,准入门槛低。此前教育部等11部门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政策,旨在形成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多元筹资、协调推进、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长效机制。但目前市场上多数机构提供的“研学旅行”产品只能归纳为“旅游+教育”的旅游新产品这一种类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产品。到目前为止研学旅行行业内部标准尚未形成,界定模糊,导致研学旅行的准入门槛低、退出机制不完善,参与者的权益难保障。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就对7家存在食宿条件不达标、设施服务不完善等问题的研学旅行基地进行了相关处理。

(二)经营者良莠不齐,部分资质不全。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约有5590余家“研习营”“夏令营”的相关企业,其中成立时间在1至5年之间的占比达62.76%,5至10年之间的企业占比为29.92%。短期内快速扩容的情况下,各类机构的资质存在不同程度欠缺,很难达到教育部、文旅部关于“研学机构必须同时具备教育公司属性和旅行社资质”的要求,且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旅行社并没有研发相应课程,只是导游上岗;而有些教育机构只有带队老师却没有旅行社资质,一些经营者甚至没有任何资质,导致研学活动出现“只游不研”或“游”“学”分离现象。

(三)研学游课程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研学产品应区分于常规旅游产品,同时兼具旅游与教育属性,适合“少而精”路线,而现实中研学却变成了“模式化批量生产”的商业活动,每次研学都是一堆学生一起走,老师或组织者能“教”的精力和范围有限,孩子“边玩边学”也很疲惫,大部分孩子都是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而打着研学旗号的费用却往往比旅行贵,效果往往不理想。此前,有关“家长月入一万不够孩子研学游7天”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城市报记者浏览各在线旅游平台和旅行社的报价发现,7天左右行程的研学旅游产品价格在五六千元及上万元不等;若出境的话,则万元起步。

二、对策建议

(一)确定研学游标准,厘清研学游合规界限。教育部、文旅部等可共同拟定研学标准,探索实施研学游产品备案制度,要求研学机构在发布研学游产品时,必须依照标准制定详细的产品方案,包括研学路线、知识点、学习方式等,将各个环节主义列举。同时可以举办研学游产品竞赛,由专家评选一些优秀的研学游产品,向社会推荐,引导从业者积极改善服务。

(二)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资质管理落实到位。针对日渐火爆的研学游相关部门一是要完善相关政策层,出台管理办法,并对机构资质、运营管理能力做一些认证。二是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不定期抽查部分研学游活动组织企相关资质,确保企业资质完善,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不管是“游”还是“学”都能获得专业的指导。

(三)相关机构要加强课程研发,保证课程质量。相关机构要想做到在研学市场上站稳脚跟,除了在研学体验、服务品质、执行标准上进一步提升,更需要有针对性进行课程研发,开发小而精的课程,立足教育、培养中小学省课外素养,引导青少年树立未来成长发展目标,让青少年在游玩结束后有更多的思考。谷月、王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