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医疗陪诊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日期:2024-12-10 10: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每个人都会生病,一提到看病,内心几乎都会不由自主的冒出一个词语“麻烦”,但这又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这一问题就变得更为现实了。据统计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约2.2亿,老年抚养比为22.5%。换言之,我国每4.4名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担1名老年人,老年人的陪护需求可见一斑。现实生活中不仅老年人看病需要有人陪同,外地看病的老年人更需要有人陪护,孕妇及行动不便的人群、独居人群以及对医院看病存在压力的人群等都需要陪护,因此职业陪诊行业正悄然兴起,但作为新兴行业其发展中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一、陪诊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当前陪诊大概可以分为两种运营模式。第一种是以公司形式运营,由公司统一招聘、培训、分配工作、发放酬劳。第二种是通过开放平台注册,在该平台上自主接单或者是经过其他途径发布陪诊信息。但是现在市面上一些陪诊公司是由类似家政公司在内的服务型公司转型而来,欠缺相关专业知识,提供的服务质量堪忧,而在第二种模式中,职业陪诊人只需发布信息就能够从事职业陪诊,而且大部分是兼职陪诊,不能真正提供就医便利,反而可能加重患者负担。如患者通过互联网平台预约了陪诊服务,但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发现,陪诊师并未按照事先约定的内容提供全面服务,只能提供取号、缴费等简单流程,缺失病情询问、医生沟通等重要环节,导致服务不符预期,产生信息差异。

(二)主体权责边界不明,风险漏洞多。职业陪诊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法律中尚无专门规定,实践中亦未形成成熟的行业惯例,现实生活中服务内容大多也是口头或微信约定,只需客户直接付款下单,患者和职业陪诊人并不不签订书面合同,因此患者、职业陪诊员之间和医院之间权利义务划分并不明确,由陪诊人员到医院代为传达诊断、陪诊路上出现状况等问题一旦出现权责难以界定,同时患者还面临着信息泄露风险。如一名陪诊师表示,有些患者年纪太大,自己有时候也不敢陪诊,怕有风险,大部分陪诊师会选择直接约在医院门口或大厅汇合,而拒绝要求上门接送患者的要求,以降低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项服务的体验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三)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多,服务甄别困难。当前的职业陪诊市场不规范,提供陪诊服务的有家政服务公司、陪诊App、二手平台、个人社交App、网购平台等多个渠道但内容相似服务的价格却相差巨大,有的低至50元,有的却高达600元。服务价格一般根据诊疗的难易程度和时间长短进行调整,时间可以通过计算清楚界定,价格相对好选择,但是当客户在网上寻找陪诊服务时,难以辨别真实有效的信息,服务的的好坏难以甄别,一个好的陪诊师可能“靠碰”。26岁的小雨一个人在重庆工作,由于做手术需要陪伴,特地在网络上购买了陪诊服务。小雨表示,虽然她得到了一次良好的服务,但是当初在社交平台上筛选陪诊师时,也是鱼龙混杂,自己花了不少功夫。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职业陪诊行业规范。推动陪诊行业资质认定,落实各方监管责任。构建职业陪诊企业认证与资质管理机制,着重从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收费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设立专业培训机构,规定相关职业考试,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医药、急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强化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实行实名认证。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同时积极探索保险偿付机制。

(二)明确责任推动行业自治。完善相关行业的法律规范,形成规范标准,明确患者、陪诊人、医院三方责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通过出台人员任职标准、陪诊标准等相关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鼓励职业陪诊平台加强规范、不断创新,同时,鼓励职业陪诊员主动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于患者隐私的保密意识,积极学习相关的医疗知识,深入了解医院的科室结构和就诊流程,真正成为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三)多举措缓解就医难问题。职业陪诊乱象高发于医疗资源紧张的地区,因此进一步改善就医难现状,解决就医难得问题不容忽视。政府应当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完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加强对不法诊疗行为和不规范医疗平台的监管和整治。同时,鼓励医院大力发展家庭医生服务,通过提供上门就诊、实现患者分流、增加执业人员数量、提供网络就诊等新型诊疗方式等,主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谷月、王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