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视角下非税收入征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
|
||||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审计是审计机关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监督收入预算执行,促进收入应收尽收、应缴尽缴的重要举措。开展非税收入审计,要践行研究性审计,分析非税收入的征收对象、征收方式和征收标准等,规范执收单位的收费程序、管理制度,推动财政收入全部入库。本文结合近年来对非税收入的审计监督情况,提出非税收入征管的现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管理现状 1.非税收入的种类。《财政部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中将非税收入分为12大类,分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彩票公益金收入、特许经营收入、中央银行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其他非税收入。 2.非税收入的设立和征收依据。非税收入的设立权限有严格的规定,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设立非税收入项目或者设定非税收入的征收对象、范围、标准和期限,不同种类的非税收入设立和征收依据各不相同,比如:行政事业性收费需按照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和征收,省级以下政府及其他部门无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权限;政府性基金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的规定设立和征收,比如污水处理费,是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对征收和使用进行统一规定。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特许经营收入按照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的规定设立和征收。如海域使用金收入由国务院设立并征收;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由拥有国有资产(资本)产权的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按照国有资产(资本)收益管理规定征收。例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转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罚没收入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征收;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及其他非税收入按照同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的管理规定征收或者收取。 二、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科学。非税收入预算按照执收单位、非税收入项目进行编制。有的单位在编制非税收入预算时,直接照搬上年的预算数,而未根据当年和前几年的实际执收情况进行预测,还有的单位对非税收入的影响因素预测不足,例如房地产市场低迷时土地交易量减少,执收单位在编制土地出让金收入预算时,仍按照上年的执收情况编制。上述情况会造成非税收入预算编制过高或过低,影响预算约束性。 <p style='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2.执收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未足额征收。执收单位在征缴非税收入过程中,未及时足额征收,违规减收免收造成非税收入流失。二是无依据征收。未按照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项目和对象征收,超范围超标准征收,继续征收已经停止征收的收入项目,加重群众负担。 3.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制度执行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执收单位集中收缴非税收入,将非税收入作为单位的小金库,造成截留挪用坐收坐支非税收入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执收单位主责履行有偏差。执收单位作为非税收入征收的具体执行单位,在征缴职责履行上仍存在偏差,有的单位对非税收入征缴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非税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受目前经济大环境影响有征缴困难,部分拍地企业因资金原因,无力按照合同约定上缴土地出让金,相应的执收单位对拖欠的出让金收入,未履行催收等程序,甚至也未建立拖欠台账,对欠收的底数不清楚;有的单位对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认识程度不够,将非税收入认为是本单位的收入,未认识到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包括执收单位都不能截留挪用;有的执收单位在征管机制上存在漏洞。执收单位在减免缓和自由裁量权的执行落实不到位,存在减收免收缓收非税收入和自由裁量权执行较随意的情况,未严格履行减收免收缓收的审批程序,对缓收到期的情况,也未继续及时跟进催缴。 2.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履行不到位。财政部门作为非税收入的征缴主管部门,缺少对本区域非税收入的有力监管,也是导非税收入征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如对部门非税收入预算编审情况缺少科学指导,非税收入预算编多编少都一样,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审核。再如对征管机制和程序缺少监管,对电子票据使用未进行检查或监督检查不到位,也造成执收单位在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存在漏洞。 四、审计如何促进非税收入征缴 一是盯紧各项收入渠道。结合各类审计项目,加大对非税收入审计内容、方法的研究力度,加大土地出让金、海域使用金、资产处置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罚没收入以及其它国有资源资产使用收入的审计力度,推动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应凊尽清。 二是创新用好大数据审计。强化对非税收入征管涉及的开票信息、收入流水、业务台账的采集和分析力度,推进多部门、多系统、跨行业、跨年份数据整合,有效扩展非税收入审计视野,做到审深审透审实。范枫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