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诗和远方——《甜土地》读后感 | ||||
|
||||
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威海,有小镇名为大水泊。大水泊无水无码头,本性虚静无为,却似乎有神奇的磁场。斯地半城半野,而高士如屡汇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将这片贫土、荒土滋养成了沃土、甜土。最早到来的北大博士李凌己在这里建起一所以"让中国的基础教育因而不同"为愿景的学校,北航教授张海英在这里为自己的知识和理想找到适合安放的土壤,国际知名设计师李久太和他一手建成的设计谷,因"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而留下扎根,归国赤子王伟脚踏故土奋斗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而在背后默默支持这一切的是镇委镇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筑巢引凤,凝聚"新村民"、新农民扎根热土,建设乡村。 城市化发展到今天,乡村内在的田园生态之美、传统故事之美、有机生长之美、家园情感之美逐步彰显,与城市的高科技、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小镇故事之中自有大国情怀,在这片名为大水泊的土地上,展现出了乡村蓬勃的生命发展力,向着共同富裕,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二十大报告中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乡村传统文化包含着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善恶观等普世社会价值,是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力量和源泉,是构建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建议对优秀乡村文化传承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更进一步,抢救性发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乡村文脉传承历久弥新。 要高度重视这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坚持乡村传统文化与产业经济相契合,以文化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改善村民生活的前提下,进一步反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秉持文化性与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的经营理念,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中,让参与群众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的乐趣,激发崇文尚学、仁孝乐善等优秀文化基因,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真正用心用情把好事办好,稳扎稳打把实事做实。结合我们的工作,从宣讲、宣传、文化、论坛等多向发力,抓牢意识形态、网络安全等工作,做好党的理论宣讲提高党的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引领正能量;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把我们的工作、成果讲出去,扩大宣传辐射面,提高群众对文登发展成效的知晓度、满意度;做好文化建设,满足全区群众高水平文艺文化需求,要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做好志愿服务,围绕“五为”服务,深入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发挥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多元价值,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张志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