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读后感 | ||||
|
||||
社会进程本是整体,密不可分。所谓经济,不过是研究者从这洪流中人工提炼出的部分事实。何谓经济,本身已然是种抽象,而之后大脑还需经过若干抽象,方能复刻现实。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经济的,其他纬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为重要。 完美的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这貌似是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本书给了明确的答案,先有鸡后有蛋,先发展了经济,才可能具备建立较完善市场机制的条件,然后两者逐渐进入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越发展,越有条件建立更好的市场机制,更好的市场机制又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借用书中的几段话“过去40年,我国的名义GDP增长了242倍,大家从每个月挣二三十元变成了挣四五千元,动作稍微慢一点,就被时代甩在了后面。身在其中的风风火火、慌慌张张、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其他国家的人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理论,都没有切身感受。”“虽然见过的问题和麻烦可以再写几本书,但经历和见闻让我对中国悲观不起来。我可以用很多理论来分析和阐述这种乐观,但从根本上讲,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我是个经济学家,基于专业训练的朴素信念也有一个: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从理解社会经济事件上来说,蚂蚁金服的终止上市、滴滴的信息安全调查、教育企业的双减政策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反垄断调查等等社会事件,让我原本认为,这些巨头公司因为各种利益与政策勾连已经到了大而不倒的地步,但在政府监管的雷霆手段之下也显得不堪一击。看完本书之后,对这些事情又有了点新的认识,政策制定者比我们每个人都清楚问题所在,只是政策的制定不可能有所谓的“小步快跑”,我国的经济改革脱胎于计划经济,政府手中掌握大量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如土地、银行、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所以必然会以各种方式深度参与工业化进程,一步到位实现完全市场自由是不可能的。每一项实施的政策都切实影响到十几亿人口的生活发展与国家经济未来轨迹。冷嘲热讽、躺平主义和一味追捧不能帮我们认清现实,唯有“置身事内”,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与政策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往小了说,也更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张志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