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浅谈农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日期:2023-11-21 09:0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农家书屋是党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化“饥荒”,对保障村民基本文化权益、铸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家书屋虽然逐步建立起来,但很多农家书屋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怎样发展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建设场所不合理。部分农家书屋建设只为完成任务应付检查,选址不合理,设备条件比较简陋,为农家书屋采购的书籍不能实现与地方图书馆通借通还,不利于图书资源统筹调配使用,农家书屋仅为了完成建设任务,建成后便处于闲置状态。

二是书屋管理混乱。专门管理人才缺乏,农家书屋未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大部分为村干部兼职,平时有许多工作需要解决,无暇钻研专业知识及参与日常管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等制度执行不到位,在实际运行中常常出现图书底数不清、缺失借阅登记、书籍破损等基本操作问题。

三是图书借阅率低。目前,农村大多数村民阅读习惯不高,加上宣传动员不到位,书屋开放随意性很大,开放时间短、时间不固定影响了村民看书积极性,农家书屋虽然遍地开花,但图书阅读率还是不高。

四是村民主体地位缺失。对村民的需求缺少实际有力的回应,配备图书虽然符合国家、鲁版推荐目录列入品种比例刚性标准,但选题不一定适合本村村民种植、养殖等实际需要,书籍不实用,与时下村民对知识的需求大相径庭,村民阅读兴趣不大、参与度不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整合文化资源。要因地制宜适当调整地点,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农村现有的公共设施,将农家书屋与文化站、老年活动室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在一起,便于村民就近借阅学习,可以拉近村民与农家书屋的距离,也可以依托原有比较健全的村级组织保证农家书屋正常运行。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实现通借通还,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

二是强化书屋管理。农家书屋管理员不仅是书屋“看门人”,更是村民读书的良师益友,管理员素质、责任心直接影响书屋运行效果,政府可定向培养一批愿意投身基层文化建设,熟悉农村愿意服务农村的基层文化人才提升管理员队伍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通过图书馆专业人员定期对书屋的管理员进行业务指导,协助建立一整套长效保障机制,定期反馈意见和建议,指导后续工作,规范书屋健康发展。

三是优化图书配置。秉持农家书屋为农村读者所用的原则,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和阅读水平出发,选择真正贴近农村读者生产生活需求,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用图书、手册等,让村民“用得上”“看得懂”;在满足推荐目录列入品种比例刚性标准之后,可采取订单式服务,由村民列出需要的图书清单,按照各地需求进行采购和统筹分配,为村民送上喜好的图书。

四是贴合群众需求。加强部门联动,满足群众需求,由农业部门为书屋选派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和辅导,由文化部门选派文化骨干帮助村民开展文艺活动等途径,融合农业科技、文体活动、健康生活、乡村旅游、电商服务,延伸服务内容和模式,可有效满足村民诉求,促进农家书屋转型升级,将文化惠民的触角延伸至最基层。于佳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