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三点法”破解基层大数据审计发展难题
发布日期:2021-08-27 16: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随着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已成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源和动力。“十四五”规划中“大数据”一词出现多达十余次,数据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从“前沿技术”变为“重要应用”。因此,加强大数据审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审计监督效能、破解审计全覆盖难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

一、正确认识基层大数据审计发展的基本点

大数据审计作为基层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成效作用愈发明显,受到基层审计人员的广泛重视,正在成为破解基层审计创新发展难题的最优解。

(一)大数据审计氛围日益浓厚。基层审计机关的大数据审计力量在不断壮大,选拔培养人才机制日臻完善,选送审计骨干参加信息化培训班的热情很高,运用审计数字在线网络资源开展远程学习培训广泛普及,新生力量成长迅速。分专业、分领域组建的大数据审计团队渐成规模,技能辅导、比武竞赛、案例征集、难题会诊等学练活动经常有效,团队发展优势初步显现,审计人员数据先行的意识正加速形成,运用数据分析开展审计工作渐成常态。

(二)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过多年建设,基层审计信息化工作从审计管理系统运用到SQL、Oracle数据库的推广,从数据采集数质量、规模到数据与项目的契合程度,都得到了较大改观。随着“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加快推进,审计部门与地方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软硬件配套设施不断完备,有效提升了大数据审计算力,夯实了数据集中存储,资源统一申请,使用高效规范的良好基础。

(三)大数据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审计人员在广泛应用AO现场审计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学用数据库技术开展业务数据分析,主要领域基本实现自主采集、独立分析。部分单位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辅助处理难点数据,深化数据应用,带动业务进步。地理信息技术和Python等新技术的探索应用前景广阔,在自然资源审计、网络爬虫、文本分词等方面形成众多应用场景。BIM技术应用加强推广,融合运用GPS数据,同步分析运算初见成效,有效助力公共投资工程审计。

二、客观分析基层大数据审计面临的矛盾点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仍然面临着人少事多的困境,大数据审计发展水平不一、技术力量不足、领军人才匮乏、数据应用有限等矛盾不少,限制了基层大数据审计高质量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基础仍较薄弱。从硬件支撑看,虽然大部分数据集中在远端存储,但本地数据规模仍然不小,部分单位缺少专门的服务器和机房,数据管理使用环境相对较差,审计专网无法直接接入审计现场,信息化支撑覆盖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审计业务需求。从软件保障看,各单位自建的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对繁杂,功能规划不够科学,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在版本、性能和使用方面,仍存在安全性不高、适配性不好等问题。从网络安全看,部分基层审计机关信息结构简单,数据运行环境不达标,网络管理使用制度不健全,数据管理规范性、应用软件正版化、硬件设备国产化方面依然短板明显。

(二)数据采集处理困难较多。部分基层单位业务数据格式不规范,存在重复、缺值等数据不完整问题,有的财政部门建立了多套信息化系统,数据录入标准不统一,单位预算、指标、决算数据格式各不相同,单位代码、名称等关键字录入不规范,审计应用需要专门处理,耗费大量精力,徒增大数据审计难度。财务软件的多样性也给大数据审计带来负担,不同单位使用的软件版本不同,并且更新较快,现有数据采集软件模板数量有限,脚本化处理难度较大,影响基层数据分析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就是行业数据种类繁多,数据结构多样,数据和业务逻辑关系复杂,存在信息系统不兼容、数据信息不准确、数据传输有损失等问题,无法准确用数据将整个业务流程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来,降低了基层运用数据分析开展业务核查的效率。

(三)大数据审计应用仍有短板。面对专业性较强、学科融合度较高的大数据审计,现有模式下的审计人员大多能进行一般的查询和分析,但在宏观数据分析思维和多向数据关联思路上仍有欠缺,难以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部分审计人员“数感”较低,对数据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对数据资源掌握不清、字段不熟,对数据与业务的逻辑关系不明、运用不透,导致数据应用水平层次不高。数据分析与业务核查不同程度存在“两张皮”现象,业务科室主体意识不够强,缺乏大数据审计的运用担当,习惯性认为这是信息化部门的事,存在应用意愿不强、使用动力不足的问题,不同审计领域数据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规模不同。大数据分析疑点落实率不高,受疑点数量、人员力量和分析精准度等因素影响,基层审计机关难有足够力量全面核实,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四)大数据审计力量亟待加强。受机构编制限制,基层大数据审计力量配置严重不足,区县审计机关承担审计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大多身兼数职,数据分析团队成员主要由审计骨干兼任,承担审计任务较重,难有更多精力学习研究数据。基层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在非机构化数据应用、Python和图数据库等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上,缺乏专业领军人才。大数据审计人才的管理使用存在重指标、轻培养现象,基层虽在人才培养、选送培训方面积极性很高,但真正成长为大数据审计骨干的比例不高,很多单位将培训通过指标和信息化人才比例看得过重,忽视人才培养使用规律,导致部分人员在学成之后,出现岗位不用数据,所干另起炉灶,所学束之高阁,所学非所用、再用要再学的问题,造成大数据审计人力资源浪费。

三、准确把握基层大数据审计推进的着力点

基层审计机关要坚持以大数据审计优化审计方式,以技术力量解放人力资源,强化思维培养和数据应用,提高在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深度挖掘和查准问题的能力,实现定向巡航、精准打击,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一)牢固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基层审计人员要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提升,首要的是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一是审计全覆盖思维。要转变传统审计方式,学会用大数据的眼界研究审计对象,逐步实现业务数据化、逻辑算法化、问题数字化,采集全量数据,复制样本模型,全面覆盖分析。二是数据挖掘思维。加大会议纪要、文书、通知、影像等各类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分析力度,在广泛采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条件、提高参数阈值等途径,精确聚焦审计线索;同时要避免条件过于苛刻,漏掉有用信息。三是关联分析思维。每笔经济业务可能涉及的不同主体和部门,不同的信息可能有内在逻辑关系,需要结合多方信息,反映经济业务全貌,验证其真实性和合理性,找出表象背后的关系,进而发现规律、锁定问题。四是宏观分析思维。在对全量数据总体分析基础上,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比率分析,揭示普遍性、趋势性问题,用数据整体描述为被审计对象精准“画像”。

(二)突出抓好人力资源建设关键。科技强审,人才为要。要进一步加强对大数据相关专业人员招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选送基层优秀业务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信息化培训,有针对性、计划性地组织基层审计人员参与上级大数据审计项目实践,在项目跟学中提高实战能力,培育复合型审计人才。要注重学以致用,科学筹划使用通过计算机中级培训的骨干人员,创造人岗相宜、学有所用的信息化审计环境,杜绝学而不用、用而不深、资源浪费的问题。成立“业务+技术”数据分析团队,实行人员集中调配,将技术和业务有机融合,采取“用业务引领技术,靠技术拓展业务”的工作思路,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手段,将审计经验、大数据技术和业务专长有机融合、互促共进、锻造人才,夯实大数据审计人才基础。

(三)牢牢坚持数据分析应用根本。大数据技术只有与审计业务有效融合,才能焕发审计生命力。推进实施“双主审、双报告”工作模式,分别设立业务主审和大数据主审,明确数据采集、审批流程、分析反馈、审理把关、成果运用等关键环节的指导规范,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紧贴业务需求开展数据分析,围绕审计任务和重点目标,优化审计思路和方法,统一建立模型、推送疑点,现场核查的同时强化反馈回路,及时修正审计思路和分析语句,推动思路优化和成果深化。要用好典型项目,以数据结构完整、业务逻辑清晰的大数据审计项目为依托,采取新老帮带的方式,组织业务人员共同参与数据分析,共同完善操作指引,深挖数据资源应用潜力,实现数据深度应用、业务深化拓展、问题深刻精准。

(四)全面优化上下联动组织模式。优异的组织模式是大数据审计的助推器。市级审计机关要发挥纽带作用,加强对上联系和对下指导,统筹人力和数据资源,在数据规范性和方法通用性较好的项目上,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充分借助上级机关数据和人才优势,全面调动基层一线现场核查力量,推动政策、方法和资源的合力运用,实现效率提升、成果共享。在数据共享和人才培养方面,基层审计机关要积极借鉴上级的资源优势,加强数据的申请使用,主动参与上级的集中培训和以干带训活动,逐步提升数据转换和自主分析能力。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大审计方法的推广力度,加强分析思路的传帮带,做好成熟模型的建管用,主动为基层审计人员开放数据资源和审计模型,提供数据分析支撑服务,实现数据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五)着重抓好审计信息化建设重点。要主动对接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目标,依托大数据云中心政务数据资源,用好数据共享目录,研透掌握大数据中心的政务云数据,申请开发审计数据专用接口,打通行业数据互通互联的“高速通道”。要扎实推进基层审计系统软硬件国产化建设,从硬件配套、软件管理、涉密信息管控等方面加强统筹规划,分阶段、分重点加快国产化推进步伐,打牢大数据审计长远发展基础。要强化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定期组织对办公系统、现场审计系统、自主开发业务系统进行检查,认真做好漏洞检测维护、数据分级管理、等级保护测评等基础性防护工作。抓住“金审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契机,加强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专网改造,实现政务外网互联互通,建设安全、可靠、满足需求的数据分析环境。

(六)健全完善大数据审计机制。建立审计信息化工作评估机制,着重对机构人员、数据应用、系统运维、案例创新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追赶,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各单位大数据审计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建立大数据审计应用表彰机制,选拔基层大数据审计优秀案例和创新思路,将审计项目大数据应用情况列入年终评先创优的重要指标,重点表彰成果突出的大数据审计项目,激发基层审计人员积极性。建立大数据审计方法交流机制,采取交流座谈、视频辅导、方法共享等方式,定期组织数据分析团队成员开展大数据审计经验交流,共享审计案例,学习先进方法,研究难点问题,通过常态化的学习运用,养成学数据、用数据、靠数据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大数据审计应用成效。 王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