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探索构建年轻审计干部培养新机制 | ||||
|
||||
为作好“人才兴审”这篇大文章,荣成市审计局坚持以立身立业立信为抓手,围绕“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构建年轻干部培养新机制,为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蓄足发展后劲。 一是建立“N+1”导师制。依托班子成员及业务骨干在自身领域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优势,组建一支年轻干部导师团队,结合全局40周岁以下年轻干部实际和特点,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由班子成员制订分组计划、挑选业务骨干,结对1—2名年轻干部进行帮带提升,重点做好理论知识、审计业务、标准规范等方面的精研细学,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发挥好“传、帮、带、研”作用,快速提升年轻干部工作能力和整体素养,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岗位要求。 二是建立“大轮换”提升机制。为强化审计技能、提高实战能力、提升审计质量,按照“比学赶超、补齐短板”的要求,建立审理、审计岗位轮换机制,挑选不同专业特长的审计业务骨干履职审理岗位,学习换位思考、科学操作,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建立审计与复核交叉机制,安排不同审计组专业特长的审计人员主持审计项目复核工作,确保解决新问题有新举措、应对新情况有新办法、适应新形势有新思路;建立年轻干部提升机制,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年轻干部担任总项目主审、分项目主审,让优秀年轻干部在审计工作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争做审计好干部。 三是建立“双选派”锻炼机制。坚持每年推选1—2名年轻审计干部到镇街挂职锻炼,让他们带着热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心入基层,用活用好自身掌握的审计业务知识,加强对镇街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切实担负起监督指导的重任,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锻炼党性、增长才干;同时,每年至少选调3名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优秀年轻干部参加上级巡察和省厅、市局审计项目,进一步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本领、在实干中锤炼作风,用实际行动维护和提升荣成审计的整体形象。(于刚毅、杨楠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