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动态>审计天地
浅谈基层审计人员如何从内部入手规避审计风险
发布日期:2018-10-24 14: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审计局 字号:[ ]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审计机关要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各方面对审计工作关注度的提高,审计内容的广泛,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质量的要求,审计任务的增加,审计机关所承担的责任也随之增大,审计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与之相伴的审计风险也将随之显现。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要完成好各项审计任务,就必须提升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区、扶贫处于攻坚期的大背景下,发挥好审计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现结合实际工作,仅从内部入手谈谈对规避审计风险的认识。

一、目前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风险

1.时间紧,任务重。每年都会有省、市、本级政府安排的审计项目,且每个审计项目都对时间提出具体要求,审计进度和审计质量难以兼顾。

2.总借鉴,轻研究。由于项目多,时间紧,各个项目组在接手任务后,对照前期的审计档案,照搬套用审计方案的多,详细调查研究的少,以至于编写的实施方案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实施方案趋同化现象严重。

3.重任务,轻质量。工作中迫于项目进度和应付考核的双重压力,对项目质量不太重视,不能保证审深查透。

4.审计评价缺少证据支持。审计署要求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围绕“经济”、“责任”四个字进行评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三十三条也做出规定“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在审计过程中往往只是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中筛选提炼出比较重要的事项作为评价内容,并未对所要评价的事项进行具体论证或者调查,支持审计评价的有利证据不足,超范围评价或者主观臆断、用词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

5.审计处理力度不够。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既要围绕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审计,又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审计处理不到位情况在所难免。

二、基于审计内部视角的相关对策

(一)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

1.加强思想认识。审计风险无处不在,每做一个项目,都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转变以往疲于应付的观念,增强防范风险意识。首先是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想法。如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将前期审计档案的实施方案照搬硬套过来,改一改相关的年度、姓名、事项等内容的做法完全不可取。

2.提升业务素质。借助大数据审计提升效率,以提升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能力。同时不断巩固对《审计法》《审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点,打牢扎实的基本功。理清审计程序的步骤和各个时间节点要求,弄清审计调查与实施方案、审计底稿与审计取证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与新方法相结合,将法治思维贯穿到审计项目全过程。时刻树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提升综合审计能力。

3.掌握审计程序。从审计程序上严格规范,做到百密而无一疏。审计质量检查中,经常会看到在审计程序上犯的错误,比如审计通知书的签发与下达时不对,这看似一件小事,如果被审计单位认真起来,审计机关将面临诉讼风险。另外,无论哪种类型的审计项目,都要从程序上把关。既便是对经济责任的交接审计,在相应简化审计程序的基础上也要注意风险隐患的把控。

4.规范审计文书。要严格执行统一的审计文书模板,区别对待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单的写法,避免将审计报告中提到的问题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单上反映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复制。要认识到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是审计质量控制与监督的基础,编制底稿时需要写明审计实施的详细步骤、方法和审计结论。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影响到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审计质量的保证。只有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处理好审计文书中的各种关系,控制好审计质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二)实施过程要重视证据风险。

审计证据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审计人员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必须考虑到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对审计证据的特性认识不足,是影响审计证据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如在对应收账款审计中,采用的抽查方法所抽查的比例占应收款总额的比例低,充分性不够。函证方法采用较少,往往是只听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的说明。对取证事项追踪不够,有的往来单位之间的账目不符,也未能分析判断为什么会账目不符,是否存在收回款未记账、挪用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取得的证据经不起与被审计单位的争辩与推敲,审计的证明力不强。审计取证的过程是个分析判断的过程,出现了账目不符的问题就应该一查到底,找出问题的来龙去脉。不然会给审计工作留下风险。再比如对于固定资产的监盘问题,大多项目未做到实地监盘,有的连实地观察或者是抽查也没有,仅由被审计单位直接提供,对大额资产是否存在、能用、是否虚报、漏报或者不报没有进行过核查,只是按被审计单位账面数直接认定,这也会增加对固定资产的审计风险。另外,对大额的白条抵库问题查得不深不透,未对白条上的内容是否真正反映出单位的经济状况进行落实,也未到出具白条的单位具体核实出具白条的单位是否与白条上的摘要内容相符,是否出售过此类产品等。这说明实际工作中,缺乏基本的职业怀疑态度,风险导向意识淡薄。审计人员应当在工作中学会查找佐证,借此判断账簿中反映的经济事项的出错率,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应有的审计风险。

(三)处理问题要考虑审计风险。

基于基层审计机关在对查出问题的处理环节上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防范审计风险:

一是在审深审透上下功夫。一线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内容,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或者是大数据分析筛选方法查找出疑点问题,跳出账本查问题,对重大问题多做延伸审计或者外围调查,从深度和广度上深挖细查,只有这样取得的证据才更有说服力,在审计对话时才能站得住脚,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承认错误。

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文章。结合政府每年给部门单位下达的目标任务、政策落实、资金跟踪、生态环境保护等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好细致的调查研究,从绩效角度揭示问题,提出过的硬的建设性意见,从建议的角度把问题反映出来,也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三是采取集体讨论决定的形式处理问题。由于审计任务量大、无纸化办公等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在讨论审计报告的程序上有所简化,虽然提高了传阅文件的效率,但是对审计报告问题处理上有一定风险隐患,许多不处理的问题无法在审计档案中反映,既降低了审计质量的分量,又给一线审计人员增加了额外工作量,为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恢复集体研究审计报告制度,通过面对面的会议讨论形式,决定问题的去留,并在会议纪要中如实记载。这样审计的风险会小些,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会少些,审计档案资料的真实性也会强些,为以后纪检部门及其他相关人员调阅档案资料、查处落实重大案件,提供比较详实的有价值的档案资料。

                                                                                                             (荣成市审计局 赵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